熱門點擊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陽明“心”路第三步:“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嗎?
·000-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研究和鑒賞八大山人?
·讀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3
·書:中國人的魂,中國人的命——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個關鍵點——傳承中國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處之03
名家賞析 更多>> 
--- 劉上洋 ---
·萬里長江第一灣
·劉上洋《老表之歌》研討會發言摘錄
·劉上洋長篇小說《老表之歌》研討會在京舉行
·難以攀登的美
·沒有一棵樹的城市
--- 彭春蘭 ---
·文學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識
·楓葉情
·爸爸的吻
·媽媽的愛
--- 劉 華 ---
·我省著名作家劉華新書《一杯飲盡千年》出版發行
·酒中墨 杯中詩——讀劉華先生《一杯飲盡千年》有感
·飲盡千年的孤獨
·數點梅花天地心(序)
·去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掃墓吧
--- 朱法元 ---
·糾結的畸情
·南非遐思
·寶島情思
·啊,馬塞馬拉
·企鵝歸巢
  您當前的位置 : 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  江西散文網  >  名家賞析  >  李國強
 
喜看“杏林”回廬山
江西散文網    2011-02-09 15:46

  廬山憑什么名震中外?簡單地說,是甲天下山的奇秀風景和源遠流長的多元文化。山水是形,文化是魂,形神兼備,遂使廬山成名。

  2009年,幾乎就在廬山發起并主持召開世界名山大會的同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中醫藥學會在星子縣召開首屆中醫藥養生文化廬山杏林論壇。杏林人回歸故里。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以虔誠的心情,走進廬山,走進歷史,為杏林文化園和醫仙董奉雕像揭幕,熱議杏林傳統,發展中醫藥文化。創設“廬山杏林論壇”,開啟杏林新話,自然為廬山增加了一道耀眼的光環。

  設立廬山杏林論壇,不是空穴來風,是對廬山作為杏林文化發展地的肯定。

  “杏林”,是中國醫學的代名詞,源于董奉,源于廬山。東漢末年,“建安三神醫”之一,與張仲景、華陀齊名的董奉,隱居廬山,創建杏林園,施醫濟世70年。他治病不要錢,使重病愈者,植杏5株,輕病愈者,植杏1株,如此數年,郁郁成林,從山南般若峰到山北蓮花峰,連綿數十里,號稱“百里杏林”。自此,廬山杏林成為繼歧黃文化之后又一個中醫藥文化的符號,中華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靶恿执号毕褚粋強大的氣場,1800多年來穿越時空,從廬山輻射全國,走向世界。

  長期以來,由于董奉不像華陀那樣見諸于正史,也不像張仲景那樣有醫著傳世,加之杏林較早地消失,這給后人研究董奉及杏林文化帶來困難。人們僅從晉代葛洪《神仙卷》、慧遠《廬山記》等少數典籍的少許文字記載中知道董奉,從民間流傳的諸如“虎口取骾”、“虎溪三嘯”、“杏茶治癔”、“杏麗胡君”等傳說故事中了解杏林,看到杏林文化為中醫藥界標示的人生與精神的高度。

  董奉是隱居廬山的第一位文化代表。據考證,董奉公元207年到廬山,距今1803年,比慧遠來廬山早174年,比陶淵明歸隱廬山早198年,比謝靈運第一次來廬山早205年,比陸修靜來廬山早254年。就是說,董奉不僅是經過醫藥實踐創建杏林精神圣地的鼻祖,也是廬山文化的早期開拓者和標志性人物。

  過去,我們講廬山文化史,往往從慧遠創建東林寺開始,千百年來,儒釋道“一團和氣”,加上近代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和合共生共榮,而恰恰遺忘了董奉及杏林文化,這是一大缺憾。世界名山大會之后,廬山管理局與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10集大型高清人文紀錄片《廬山:人文圣山》,就是從慧遠開篇,未提董奉及杏林文化,顯得美中不足。廬山杏林論壇的主辦,為廬山錦上添花,為廬山走向世界增加文化魅力和生機活力。

  設立廬山杏林論壇,不是簡單的重復歷史,而是對近百年來否定中醫論調的回應,是傳承杏林文化的宣示。

  以杏林為符號的中醫藥文化走過了漫長的歷程,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因為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上具有獨特優勢,中國歷史上曾經遭遇過無數次疫病侵襲,但從未出現像歐洲那樣,一死幾百、萬人、上千萬人的慘狀,包括2003年肆虐的甲型流感,也敗在杏林旗下。

  然而,近百年文化選擇的浪潮風雨變幻,五四前后“漏列中醫案”和對中醫存廢之爭,民國政府“禁止舊醫案”的爭論,到時下“洋中藥”進占中藥國際市場和前幾年的“取消中醫”網簽,使中醫發展日見萎縮,舉步維艱。中醫藥的研究、創新、發展,迫在眉捷。

  正如廬山杏林論壇秘書長馮模健先生所說的:杏林是一部無言的醫著、無字的經典;廬山杏林園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鳴皆是文章,皆是話語,皆可從中“悟”道。如何將這其中的文章、話語,其中的醫道表現出來,詮釋杏林文化的真諦,讓它隨著民族記憶力向識別力轉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讓杏林文化得以繼承并發揚光大,該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工作。

  馮模促身體力行。憑著多年的知識積淀,在首屆論壇之后,他潛心挖掘、整理、研究,率先編著出《建安神醫董奉傳說及養生智慧》、《杏林文化》兩本專著,在第二屆廬山杏林論壇前夕,由中國醫藥出版社作為“杏林文化研究叢書”隆重推出,被國醫大師陸廣莘評價為研究杏林文化的“奠基之作”?梢哉f,這兩本書是廬山杏林論壇催生的第一批成果,是對否定中醫藥言論的正面回應,也是對張悟本、李一等中醫騙子的有力回擊。

  設立廬山杏林論壇,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古為今用,旨在推動中國中醫藥文化建設。

  論壇一年一辦,一次一個主題。首屆主題是“匯聚東方傳統醫學,傳承杏林養生文化”。第二屆主題是“繼承中醫藥文化,弘揚國粹,造福民生”。與會代表暢所欲言,個人智慧不時激起思想火花。透過名家之言,卻不難發現其間凝聚著的諸多共識,比如:以文化人,重新煥發中華醫學生機;繼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出路在創新;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實施中醫藥標準化建設等等。

  在第二屆論壇上,85歲高齡的國醫大師陸廣莘以《中醫是認識生命的智慧》為題,侃侃而談,3個小時,不用稿子,也無提綱,座中老中青代表和列席代表200多人,無不折服于中醫的魅力和大師的風采,如盛夏在廬山沐陣陣清風,如冬日浴星子汩汩溫泉。

  大師說:傳統醫學是中國人認識自然、認識生命的大智慧和高境界。而智慧的源泉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它熔鑄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血與情感,昭示了一代又一代從醫者的覺悟,它呵護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生命。杏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中醫學中的象征和符號。

  與會代表無不感受到黨和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中醫寄予的厚望和自己所肩負的責任。5個月前,習近平副主席訪問澳大利亞時說: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1個月前,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萬鋼部長在規劃“十二五”科技發展時說,中國科學走向世界,寄望于中醫。

  衛生部陳竺部長說,中醫的許多理念是我們創新的源泉。

  國家領導人的高見和國醫大師的宏論,給廬山杏林論壇的舉辦者和參與者以巨大的鼓舞和沉甸甸的壓力,振興中醫藥,杏林論壇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作為一個廬山的“土著”山民,我對中華中醫藥學會設立廬山杏林論壇由衷高興,對論壇秘書長馮模健先生舉家辦論壇心生敬意。至于有人問:當年的“百里杏林”何時消失了,是因為氣候、兵火的原因,還是地方種植習慣使然?這是可以請歷史學家、生態學家們研究的課題;“杏林”回歸廬山,不是董奉杏林園的重建,而是杏林文化的回歸和弘揚。我所關心的是,廬山杏林論壇作為一個民辦學術機構,如何在國家和地方當局及有識之士的支持下,民辦官助,與時俱進,辦出質量,辦出特色,辦出品牌。這恐怕也是杏林人和眾多人們的期待。

  2010年11月28日

編輯:駱寒蕾
來源:江西散文網
    相關新聞:
我來說兩句:
[ 網友留言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大江網立場 ] 昵稱:     
    請理性評論、文明發言,勿發布違法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們將不予發表或刪除可能引發法律糾紛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国产区综合另类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日本|精品日韩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