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法元
久有思親念,想去臺灣島。
臺灣真的是國人的心頭之痛。就這么一個島嶼,幾乎與大陸手牽手心連心血脈相連肝膽相照,卻不斷的被人為地割裂,歷經苦難之后,方才像走失的兒女,帶著驚嚇回到母親的身邊,可過不多久又被人搶走,母親便又在痛苦中日復一日地期盼著她的歸來。遠古的疼痛業已在歷史中塵封,我們記得的,還是親歷的往事。先是高呼“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壯烈口號,后來是眼含熱淚地唱著“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就這么文治武力聲嘶力竭響徹肺腑,哪一會兒消停過?可臺灣還是被一道海峽隔離著,只能望穿秋水,卻難以逾越。
終于,人們在悟到了很多道理之后,發現親情是可以也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的,于是猶如堅冰之消融,同種同根同音同貌的兩岸同胞,開始了走親戚,條條航線在海上架起了座座金橋,在空中織出了道道彩虹。
去年春夏之交,我也一遂心愿,終于踏上了這塊魂牽夢縈的土地。
去的時候,我打定主意,這次一定要放松心情,只管參觀訪問,不準備寫東西。然而回來后,那些日子,那些風光,那些場景,那些面孔,總是在我的腦際徘徊,教我揮之不去,欲罷不能。于是便有一縷情思、一片親愁,凝固在了紙上。
【一】
陳舊的內涵
臺灣的城市都是比較陳舊的。出了花蓮機場,往臺北市內走去,一路上映入眼簾的,幾乎全是些低矮的樓房,除了很少有的幾棟古建筑外,樓房的造型都不怎么樣,多是六七十年代的那種“火柴盒子”,掩映在眾多的鮮花綠草之中,倒把那座著名的101大廈烘托得鶴立雞群。
難怪有人感嘆:臺灣的城市建設不怎么樣!
還有人不無自傲:與大陸相比差遠了!
是啊,想大陸這幾十年,哪個城市不是建了拆拆了建,搞得到處高樓林立舊貌變新顏?別說六七十年代的,就是九十年代本世紀初的建筑,好多地方也是蕩然無存!至于那些個古建筑古文物之類的,不是早就被現代化的新樓房所取代了嗎?
然而臺灣的城市建筑雖舊,卻是舊中有新,透過這一舊貌,我們不難感受到他們那里科學發展的新顏。
在陳舊樓群之間,我們看到的是整潔優美的環境和文明高雅的秩序。街道上的潔凈,完全可與西方發達國家媲美,無論墻壁上還是旮旯里,難覓骯臟的痕跡。公共場所不吸煙已成規矩,誰要是破壞了,會頓時招來眾怒,遭到譴責,被視為不文明行為。由于他們不搞“土地財政”,沒有成天搞拆建做項目,所以城市里也不見塵土飛揚泥漿四濺,只有你看不見的維護保養,把街道打扮得美麗動人。行人車輛的謙讓令我們頓生敬意,強讓弱、少讓老、男讓女,幾為習慣。不像大陸的城市,闖紅燈的、爭先恐后的、飛車驚鴻的,哪里不令人生畏?街道上貴族飆車壓死撞死人的新聞不是時有所聞嗎?
透過城市的脈動,我還深深感受到了臺灣的經濟實力。我們在參觀考察臺北成品書屋時,我留意了一下,就在一個街區,竟有數家超大型的商場,連接幾條馬路,七八層的大型商業樓房達十幾棟之多,幾乎構成了一個偌大的繁華商區。夜晚,我們特意到士林夜市去吃宵夜,想體驗一下那里的飲食文化,也是嘆為觀止。一個夜市竟然連綿幾條街道,攤點成百上千家?吹侥谴鞑幌⒌娜巳,看到那忙得不亦樂乎的商家,我感受到的是購買力的旺盛,是藏富于民的充裕,是堅實的工業基礎和完美的第三產業鏈,是城市對流動人群的吸引力。我想,什么叫科學發展?光叫得好聽不行啊,只會做表面文章,搞勞命傷財的虛假繁榮也不行!
后來我了解到,臺灣城市建設之所以能做到不折騰,不濫開發,搞不了所謂的“土地財政”“政績工程”,根本上還在于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和很多發達國家一樣,臺灣的土地、房子是私有化的,拆遷不可能是政府行為,不存在強拆問題。商業化的拆遷,那得征得屋主同意的基礎上才行,這就是在臺灣很少看到大片住宅小區的原因,能征得大片土地搞開發那是很難的事。依據2000年公布的“土地征收條例”,私有土地嚴格程式化與制度化,形成了完整的土地征收計劃公開機制、地價評估機制、安置補償機制、公聽會協商機制、民意協商機制,且每一個機制都有相對完善的立法。拆遷房屋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否則即便是合理的拆遷,法院依然不支持拆遷方。任何事情都一樣,制度還是帶根本性的,沒有好的制度,就不會有好的治理。
我終于悟到,建筑陳舊不是壞事,而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建筑陳舊,是一個城市歷史的寫照;是城市魅力的一種表現;
是真正致力于創新的內涵;是執政理念的客觀反映。
離開臺灣時,回眸臺北市,我突然想,再過100年,這些火柴盒子不都成了寶貝古跡嗎?我不禁脫口喊出:好一座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