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點擊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陽明“心”路第三步:“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嗎?
·000-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研究和鑒賞八大山人?
·讀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3
·書:中國人的魂,中國人的命——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個關鍵點——傳承中國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處之03
名家賞析 更多>> 
--- 劉上洋 ---
·萬里長江第一灣
·劉上洋《老表之歌》研討會發言摘錄
·劉上洋長篇小說《老表之歌》研討會在京舉行
·難以攀登的美
·沒有一棵樹的城市
--- 彭春蘭 ---
·文學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識
·楓葉情
·爸爸的吻
·媽媽的愛
--- 劉 華 ---
·我省著名作家劉華新書《一杯飲盡千年》出版發行
·酒中墨 杯中詩——讀劉華先生《一杯飲盡千年》有感
·飲盡千年的孤獨
·數點梅花天地心(序)
·去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掃墓吧
--- 朱法元 ---
·糾結的畸情
·南非遐思
·寶島情思
·啊,馬塞馬拉
·企鵝歸巢
  您當前的位置 : 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  江西散文網  >  文學評論
 
中國電影人應立足本土文化 多些風骨少些花腔
江西散文網    2012-09-06 10:03

  前幾日知名編劇陸天明發表長微博,戳破了國產電影產業快速發展的泡沫——“中國電影急需進行一番理智的反省和理性的整理,當前中國電影最缺少的是一種‘本土的生活實感’,是與本國民眾的‘心象共通’。”引發業內外的熱烈關注。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確實過分地將產業等同于電影本身,而幾乎遺忘了電影作為大眾藝術的文化本質。在以票房為評價標準和投資取向的引導下,中國電影出現了諸多怪現象,比如“偷票房”、“網絡水軍”、“粉絲電影”,口碑和票房的倒置。不少影片花費大把力氣在電影營銷上,從書籍到網絡游戲不斷延伸產業鏈,卻似乎連個合乎邏輯的故事都講不完整。電影的產業價值被不斷放大,而從根本上關系電影生存的藝術本體卻成為了“明日黃花”。藝術向資本低頭的影片越來越多,電影人的花腔越來越多,依然保留風骨的電影人和富于本土文化使命感的影片卻越來越少。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電影票房已達80億元,平均每天新增銀幕就有9塊。十多年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已讓中國電影進入了不差錢也不缺觀眾的時代。“黃金時代”里,為何未能產生更多與之匹配的電影?

  知名發行人安德魯·摩根在第十五屆上海電影節上感慨:中國導演不停地說好萊塢帶來的巨大挑戰,可是仔細想想,問題到底是來自好萊塢還是來自于中國電影本身?好萊塢根本不值得畏懼,它有很多爛片,遺憾的是,在過去五年中,中國電影沒有很好地積累實力,培養好的導演,制造優秀的明星,在這方面中國電影人有點懶惰。這話雖然刺耳,中國電影人倒也不妨捫心自問:有多少隨波逐流,又有多少藝術真心?

  娛樂、商業、全球化,成為電影不斷沖破本土文化語境的“離心力”。盡管娛樂時代讓思考成為消費的“毒藥”,但若文化完全被娛樂取代,僅為滿足低級趣味而存在,文化便喪失了對人的震撼與撫慰,也失去了對社會精神的引領。很難想象,一個只有娛樂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有怎樣的未來。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作為娛樂消費品而存在,這不該成為電影放棄文化使命的托辭。一個有著厚重文化的民族,電影院里不該僅僅剩下“爆米花+可樂”,當代社會和文化的豐富多樣,也決定了國產電影有理由多一些聚焦人性、追問價值和皈依本土文化的影片。況且,這樣的電影不僅能贏得本土觀眾的認同,又不失為在強大好萊塢面前的生存策略。

  技術和商業,一定帶來文化精神的枯萎嗎?好萊塢所制造的那些文化奇觀中,炫目的科技和人性拷問都會讓我們久久難以忘懷。據此,我們是否可以期待,中國電影能多一些情懷,中國電影人能多一些風骨?中國電影業并非先天羸弱,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中國電影業曾排在全國工業排行榜十位以內,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今天,我們仍有理由期待,歷史出現一種奇妙的延續。

  前幾日知名編劇陸天明發表長微博,戳破了國產電影產業快速發展的泡沫——“中國電影急需進行一番理智的反省和理性的整理,當前中國電影最缺少的是一種‘本土的生活實感’,是與本國民眾的‘心象共通’。”引發業內外的熱烈關注。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確實過分地將產業等同于電影本身,而幾乎遺忘了電影作為大眾藝術的文化本質。在以票房為評價標準和投資取向的引導下,中國電影出現了諸多怪現象,比如“偷票房”、“網絡水軍”、“粉絲電影”,口碑和票房的倒置。不少影片花費大把力氣在電影營銷上,從書籍到網絡游戲不斷延伸產業鏈,卻似乎連個合乎邏輯的故事都講不完整。電影的產業價值被不斷放大,而從根本上關系電影生存的藝術本體卻成為了“明日黃花”。藝術向資本低頭的影片越來越多,電影人的花腔越來越多,依然保留風骨的電影人和富于本土文化使命感的影片卻越來越少。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電影票房已達80億元,平均每天新增銀幕就有9塊。十多年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已讓中國電影進入了不差錢也不缺觀眾的時代。“黃金時代”里,為何未能產生更多與之匹配的電影?

  知名發行人安德魯·摩根在第十五屆上海電影節上感慨:中國導演不停地說好萊塢帶來的巨大挑戰,可是仔細想想,問題到底是來自好萊塢還是來自于中國電影本身?好萊塢根本不值得畏懼,它有很多爛片,遺憾的是,在過去五年中,中國電影沒有很好地積累實力,培養好的導演,制造優秀的明星,在這方面中國電影人有點懶惰。這話雖然刺耳,中國電影人倒也不妨捫心自問:有多少隨波逐流,又有多少藝術真心?

  娛樂、商業、全球化,成為電影不斷沖破本土文化語境的“離心力”。盡管娛樂時代讓思考成為消費的“毒藥”,但若文化完全被娛樂取代,僅為滿足低級趣味而存在,文化便喪失了對人的震撼與撫慰,也失去了對社會精神的引領。很難想象,一個只有娛樂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有怎樣的未來。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作為娛樂消費品而存在,這不該成為電影放棄文化使命的托辭。一個有著厚重文化的民族,電影院里不該僅僅剩下“爆米花+可樂”,當代社會和文化的豐富多樣,也決定了國產電影有理由多一些聚焦人性、追問價值和皈依本土文化的影片。況且,這樣的電影不僅能贏得本土觀眾的認同,又不失為在強大好萊塢面前的生存策略。

  技術和商業,一定帶來文化精神的枯萎嗎?好萊塢所制造的那些文化奇觀中,炫目的科技和人性拷問都會讓我們久久難以忘懷。據此,我們是否可以期待,中國電影能多一些情懷,中國電影人能多一些風骨?中國電影業并非先天羸弱,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中國電影業曾排在全國工業排行榜十位以內,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今天,我們仍有理由期待,歷史出現一種奇妙的延續。

  (杉木)

編輯:駱寒蕾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新聞:
>>電影編劇二次獲酬為何難?作坊化是行業頑疾
>>導演協會:影視劇作者是導演應寫進著作權法
>>學者質疑電影《白鹿原》英譯名有誤 稱直譯不妥
>>向共和國第一軍嫂致敬 電影《發姑》今日殺青
我來說兩句:
[ 網友留言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大江網立場 ] 昵稱:     
    請理性評論、文明發言,勿發布違法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們將不予發表或刪除可能引發法律糾紛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国产区综合另类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日本|精品日韩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