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晶:最年輕的“上海出版人”
上榜理由:第六屆“上海出版人獎”獲得者,該獎項設立以來最年輕得主。
一位嬌小、秀麗的女性,在10位獲獎者中不出眾也難,雖然她為顯“成熟”,已特意將長發挽成了髻。她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孫晶,“70后”。在業內,孫晶創造了兩個速度紀錄:2008年攬入“上海出版新人獎”,4年后抱回上海出版工作者最高獎項“出版人獎”。
雖年輕,卻當之無愧。1999年進社以來,在出版社前輩的扶持與關心下,她成功策劃重大出版項目十余個,擔任責任編輯的圖書逾百種,引進輸出版權百余種,組織重大宣傳活動數十次,所編輯的圖書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十余項。其中,《歷代文話》、《中國文學史新著》、《中國當代文學史》、“域外燕行文獻集成”以及“當代中國比較文學文庫”、代表學界成果的“三十年集”系列,和“復旦博學·文學系列”等精品教材系列的推出,在學界和出版界都具有標桿性的意義,同時在市場上也長盛不衰,擦亮了該社學術出版的品牌,滋養了大量讀者的心靈。
在巴金故居的大樹下對坐而談,孫晶的語速很快,思維比語速還快,笑容燦爛,宛若孩子。
從哪說起呢?就從眼前這棟古舊建筑的主人說起吧。上世紀90年代末,孫晶成為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生,論文題目是研究巴金編輯思想的《文化生 活出版社與現代文學》。“這個題目影響了我的一生,引導我成為一個圖書編輯而不是文學教授。”1999年,孫晶在復旦大學出版社做助理編輯,參與編輯陳思 和教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她有意識地把之前對編輯的種種創新設想用到實踐中去。在裝幀設計和作者的配合下,出版社首次將一本文學史教科書做成了結構、 體例、圖文編排都與眾不同的產品。這本書運作成功后成了孫晶編輯能力的通行證,她認識了更多的朋友,北京也有不少頂尖學者被孫晶發展成了作者。
僅憑一兩次的幸運,并不能成為今天的孫晶。一次在和學者同席吃飯時,她聽說當時的復旦中文系在進行教學改革,可能會組織一個老中青結合的教師團隊開設原典導讀課程。孫晶立刻說服中文系和出版社同步聯動合作,一邊進行課程改革,一邊編輯出版講義。孫晶這么做是有風險的。“大學教科書市場上一直以來最好賣的是概論、通論、導論,因為只要掏一次性的錢。如今分門別類出版行不行,我心里也沒底。”但她看準了這一類書遲早要做,因為它符合當前大學教學和學術研究個性化的趨勢。
果然,首批導讀系列投放市場即贏得巨大的社會反響和不俗的經濟效益。書成功了,孫晶更加堅定了學術出版要跟學科教學和研究同步做的理念。她說:“學人產生科研,科研產生出版,這樣才是有效的聯動。”以后的很多成功之作就是這樣“同步”出來的。
孫晶說現在最關注“新一代學人”。她說數碼時代和網絡時代對這一代的學術新秀不是很有利,或者說很不公平。每一代學人進入公眾視野是需要傳播推 廣的,但你去看,網店上賣得最好的是“杜拉拉”類的社會熱點題材和已成名成家的學術“大佬”的書。實體店紛紛關停,人們沒有機會走進去翻一本新人的書,發 現他的價值。孫晶很清楚自己是學術生態鏈上的一環,“我想盡己所能地把新生代優秀分子的書推出來”。她曾力排眾議編了一本40萬字的學術書,這樣的篇幅哪家出版社都不敢碰,何況作者是尚無名氣的中文系青年教師。這本書后來得到了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科類著作二等獎,作者被評為2009年上海社科新人。
“編輯不僅是服務作者,更要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書是可以打開的,編輯是站在封底的作者。只是左邊和右邊的關系。”孫晶用這樣的話鼓勵徒弟們,仿佛也將一路走來的心聲傾訴給了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