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與書友分享閱讀樂趣記者張寧攝
記者余曉春實習生許馨尹
上周六,詩人李強做客本報“愛上層樓”讀書會,在武漢陽光酒店報告廳與百余書友品讀經典,詩話生活。
李強是一位公務員。以下為他的講述實錄:
讀書的過程是享受孤獨的過程
“你可以無師自通,不可能無書自通。網絡再發達,也不能替代讀書的領悟和樂趣”
讀書的過程是一個享受孤獨的過程。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文化的載體越來越多,信息化越來越快。但對于人類文化精神浩如煙海的知識而言,書籍還是基本的載體,閱讀還是基本的方式。你可以無師自通,但是你不可能無書自通。信息網絡技術再發達,也不能替代讀書的領悟和樂趣。
能夠不斷讀書是一種追求。如果說讀書可以登高望遠,那么讀詩可以探微發幽,從一個細小的層面和微觀的角度透視人的心靈、人情世故和世態炎涼。我上大學時讀了很多書。當時印象比較深的有胡繩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以及蘇霍姆林斯基《給兒子的信》。
當時,還有一本書讓我印象深刻,就是《盜火者的足跡》,講述了哥白尼、伽利略、居里夫人等一批科學家如何沖破有形、無形的枷鎖,探尋人類和宇宙的終極真理。居里夫人曾兩獲諾貝爾獎,她本人也是一位詩歌發燒友,一生中最熱愛的詩叫《燕子》,是一位無名詩人所寫。和大家分享一下:燕子你飛到了什么地方,可曾看見我心愛的家鄉?太陽下馬群在前面飲水,迷人的金盞花漫山開放。在海浪擁抱的岸旁,風中的白楊樹沙沙作響,葡萄結實,麥穗兒金黃,故鄉的田野多么芬芳。有人離開家鄉到處流浪,終年向往童年的村莊,燕子啊你飛到我家門上做窩吧,給我母親帶回游子的夢想!
這首詩我只讀了一遍就記下來了,這一記就是30年,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我覺得它特別真摯,特別優美,它影響了我日后的詩歌創作。
我覺得一個年輕人想要有所啟迪有所進步,一年不讀幾本書肯定是不行的?磿梢砸嬷氢,可以使你走向高尚,遠離低俗,可以使你在滾滾紅塵中尋到一種永久的安寧。
“敢為人先”是武漢城市文化的標簽
“碼頭文化正是武漢城市史最初的胎記,但它有一個致命缺陷,在追求卓越方面做得不夠,這需要加以揚棄”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闊的概念,就像空氣和陽光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關于文化的定義,可能有200多種。我個人更傾向于余秋雨的觀點——文化就其過程而言,叫“以文化人”;就其成果而言,叫“集體人格”;蛘哒f所謂的文化,就是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與物質文明相適應,以文化人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所形成的最終成果,集體人格。
文化在于攻心,在于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文化的力量最終會超過權力的力量。北宋著名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平天下,半部論語治太平”。這從某個意義上講,更加強調了文化的力量。
再來講講什么叫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不同于鄉村文化,因為鄉村文化的基礎是農業文明,城市文化的基礎是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文明。所以說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城市的形成、功能、格局、演化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什么是武漢的城市文化呢?武漢作家董宏猷說過,武漢文化特別是漢口文化來源于碼頭文化。我覺得這個說法是正確的。碼頭文化正是武漢城市史最初的胎記,你不能否認它,也不能鄙視它。碼頭文化有它積極的一面,敢于冒險,敢于嘗鮮,敢于探索未知領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團隊合作。如果說將碼頭文化用現在的武漢精神來概括的話,碼頭文化首先是一種敢為人先的文化。但是碼頭文化有一個致命缺陷,在追求卓越方面做得不夠,淺嘗即止,小富即安。我個人認為這是碼頭文化的弊端,需要加以揚棄。我們應當大力弘揚“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對一些“老習慣”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詩歌是語言的最高形式
“人類所有的體驗都可以在唐詩中找到相應的表達。要讀懂中華文化的精髓,一定要背唐詩”
我們現在來談談詩歌。我經常和“魯迅文學獎”得主車延高談論詩歌。他曾說:“中國的文明史可以說就是中國的詩歌史。詩歌是語言的最高形式。”我很認同這個觀點。中國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詩,已經發展到一個巔峰階段。人類所有的體驗都可以在唐詩中找到相應的表達。要讀懂中華文化,掌握中華文化的精髓,一定要背唐詩。背唐詩倒不是意味著你寫詩的時候一定要生搬硬套,而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對你的氣質性格等都是熏陶和提煉,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我剛上大學時,班上有位同學看《唐詩300首》。他說,讀這不光有意思,我還能背呢。后來我和這個同學形成了一種競爭關系,他背一首我背一首,后來我背了300首的時候,他背了500首。
我的詩歌創作比較成熟的時候,應該是1985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研究生時。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早長晚熟”的詩人,醒悟得早,寫得很少。近幾年寫得多點,風格也更鮮明些。我用8個字來概括自己的詩:小橋流水,優雅細膩。如果要把自己的詩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一往情深類”和“強詞奪理類”。一往情深類就是抒情式的,強詞奪理類就是哲理幽默調侃式的。寫詩形成一種風格不是一個簡單事情,要永不滿足勇于創新,不斷嘗試一些新的題材和表現手法。
武漢有濃厚的文學底蘊和詩歌氛圍,有一大批名家名人,三人之行必有我師,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對詩歌不狂熱,再正常不過
記者余曉春 實習生王燕云
書友:詩歌目前好像沒有什么市場,那么詩歌愛好者怎樣去堅守?
李強:現在人們對詩歌不那么狂熱,這再正常不過了。我們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都已多元、多樣、多變,如果不這樣就顯得不正常了。對于詩歌而言,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最好的追求,熱愛是最好的堅守。
書友:你是如何從緊張繁忙的公務中脫身出來創作詩歌的?
李強:過去唐朝很多大詩人都是公務員,毛主席在長征時也寫出了很多偉大詩篇。肩負領導職能的公務員,視野更開闊,觀察社會變化和人生的角度更多。有一次別人向我匯報工作,中途有15分鐘休息,我就想入非非,然后完成了一首詩。
書友:如何看待現在一些報刊上登載的詩歌“似詩非詩”現象?
李強:簡單概括就是12個字:深有同感,不以為然,無可奈何。
書友:以前提倡“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在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嗎?
李強:文化搭臺,不一定非要經濟唱戲。文化搭臺,文化一樣可以唱戲。
書友:你認為應如何挖掘傳承地域文化,提升武漢人的文化自信?
李強:我們建立江漢區博物館是一個嘗試。漢口500年,往事蒼蒼,歷歷在目,如果很好地繼承和發揚光大,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我們要下決心建好博物館。同時希望江漢區博物館的建設能一花引來百花開,進一步促進武漢的文化傳承,增強武漢人的文化自信。
李強代表作
《螢火蟲》
會飛的露珠,閃著微光
會呼吸的琥珀,記錄滄桑
會舞蹈的精靈,激動整個村莊
點亮黑夜的火把,喚醒少年幻想
比一瞬間更短
比一輩子更長
隕落的繁星,來自于天堂
孤單的孩子,在風中流浪
仲夏夜之夢,夢見了什么
飛呀,閃光呀,迎風歌唱
在山下,在河邊,在荒無人煙的遠方
越過無窮歲月,忽然熱淚盈眶
一燈如豆,一葉知秋,一葦渡江
這些深奧的道理
螢火蟲知道嗎
她閃著微光,自由翱翔
在山下,在河邊,在荒無人煙的遠方
在書里,在畫里,在背井離鄉人的心里
激起漣漪,引發回響
比一瞬間更短
比一輩子更長
《微笑》
是青萍之末催生的柔風
是陽光雨露孕育的花蕾
是突如其來的怦然心動
是驟雨后的彩虹
是暗夜里的星光
是游子的回故鄉之路
是虛掩的門
是微笑
是一種歡欣,一份會心
是一種欣賞,一份善心
是柔風吹動了柔風
如是就有了風景
是花蕾搖醒了花蕾
如是就有了花花世界
是微笑
微笑吧
微笑著
和微笑著的朋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