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60年代初,山東省高密市平安村,少年莫言和鄰居商定,推一圈磨盤,便可將鄰居家中的藏書翻看一頁。50多年后,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中國文學贏得全球聲譽。
獲獎后,諸多榮譽紛至沓來,但莫言始終保持著低調,誠如他在CCTV2012年度“三農”人物頒獎典禮上說的“這個獎比較符合我的身份,我只是個會講故事的農民”。
“我的藝術風格離不開鄉土”
莫言原名管謨業,兒時因為父親怕他多說話,說錯話,便將筆名取中間一字改做莫言。小學五年級后,莫言輟學在家,第一份工作是當地棉花廠工人,直到21歲參軍離開家鄉。
對于曾經的故事,莫言在“三農”人物頒獎典禮上娓娓道來:“我在農村長大到20來歲入伍,在部隊也是生活在農村的環境里,此后每年花大量時間在農村寫書。我跟農村,尤其是我的故鄉有著密切的、切也切不斷的聯系。”言語間流露著對家鄉濃濃的情感,而從他筆下的故事里,亦能窺見對鄉情的傾訴與對農村的熱愛。高密的剪紙、泥塑、年畫、茂腔,這些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農村的一種精神狀態和審美傾向,在他的作品中直觀而生動,他說:“我的藝術風格離不開鄉土。”
對他而言,留在農村或許不是因為本分,也不是因為難忘,最多的應該是依靠。他將根深深地扎在農村,茁壯成長,在時光中枝葉繁茂。正如他所言,莫言其實真的是個農民,是個會講故事的農民。
“紅薯干,奶奶分給我姐姐一片,分給我一片,我老覺得她那一片比我的大,一邊哭一邊看著人家,啪就把人家那個搶過來,把自己那個扔過去。搶到手一看,我這一片又不如那一片大,再搶過來,搶了兩次,我姐姐就哭了。”莫言回憶起童年在鄉下的時光,并非全是快樂。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奠定了他最初的文學積累。1984年,莫言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此后,《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相繼出版,這些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作品被越來越多讀者認可,成為“尋根文學”的代表。
“他的書桌鋪在家鄉的青紗帳里,用厚重的筆墨寫作著中國農民;他把中國農民引入世界,自己的根基卻永遠扎在祖國的黃土地上。”“三農”人物頒獎詞如是說。如今,莫言住在北京,但他坦陳“情感上農村還是比城市更親近一些”。
“全世界都是他的讀者”
在獲得“三農”人物獎之前,莫言還獲得了“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大獎。組委會特意安排了50多年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給莫言頒獎。楊振寧說:“莫言的文學是實實在在的文學,可以經過時間的考驗。”
目前,莫言是作品被翻譯成外語語種最多,在全球出版數量最大,擁有讀者群體最廣泛的中國作家。“我的書翻譯過去被西方讀者閱讀,感動他們或者說激勵他們,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中國文學,通過中國文學了解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中國人的精神特質。多一種眼光就多一些發現,多一些發現就可能讓海外讀者較為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學的面貌。”莫言說。
莫言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鄉土文化中魔幻瑰麗的想象。不過,面對今非昔比的農村,莫言笑稱,在之前還覺得自己是個稱職的農民,現在回去都沒人要了。“因為現在農民掌握了很多科技,你要種塑料大棚,你要收割小麥,要播種,要噴灑各類除草劑,要施化肥,我全都不了解。”
談及未來的寫作,莫言說,他還會繼續關注農民精神狀態的變化,尤其是農村中年輕人的變化,發現新人,發現跟我們這代農民精神狀態大不一樣的農民,向世界講述他們的故事。他也希望“當下的農村青年不要忘記我們的鄉土,不要忘記我們的父老鄉親”。
在中華之光頒獎典禮上,頒獎詞說道:“和名字相反,他天生就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小時候講述他的夢想,伙伴、鄰居、爺娘都是他的聽眾。長大了,他向世界講述中國,以20種文字傳播,全世界都是他的讀者。那一天他走上殿堂,世界一片安靜。”
這次,莫言安靜地站在一側,微笑著,聽別人講自己的故事,一種感動,一種情懷不經意間在眉宇處燦爛。
鏈接
中央電視臺“三農”人物年度評選活動,是以打造“三農”領域典型人物為主要內容的大型電視品牌活動,始于2005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最美鄉村女教師”任影等曾獲此殊榮。該活動秉承“跟蹤三農進程,聚焦三農熱點,反映三農動態,推介三農人物,助推三農事業”的宗旨,堅持“責任、創新、引領、奉獻、影響”的推介標準,引領社會公眾更加關注“三農”。2012年度“三農”人物推介活動主題為“尋找三農新聞事件中的典型人物,發現推動三農事業的偉大力量,弘揚人物獨具魅力的精神境界”。
“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評選,是中央電視臺繼“感動中國”、“年度經濟人物”、“體壇風云人物”之后全新策劃推出的一項大型文化人物評選活動。評選由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國務院僑辦、國家廣電總局和中央電視臺共同主辦,候選人由中央媒體、知名專家學者、駐外使領館推薦,并通過網絡公示后產生。本屆獲獎人物包括:白先勇、朗朗、杜維明、陳香梅、陳小旺、曾繁興、梁冰、莫言、姚明、孔子學院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