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點擊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陽明“心”路第三步:“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嗎?
·000-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研究和鑒賞八大山人?
·讀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3
·書:中國人的魂,中國人的命——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個關鍵點——傳承中國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處之03
名家賞析 更多>> 
--- 劉上洋 ---
·萬里長江第一灣
·劉上洋《老表之歌》研討會發言摘錄
·劉上洋長篇小說《老表之歌》研討會在京舉行
·難以攀登的美
·沒有一棵樹的城市
--- 彭春蘭 ---
·文學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識
·楓葉情
·爸爸的吻
·媽媽的愛
--- 劉 華 ---
·我省著名作家劉華新書《一杯飲盡千年》出版發行
·酒中墨 杯中詩——讀劉華先生《一杯飲盡千年》有感
·飲盡千年的孤獨
·數點梅花天地心(序)
·去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掃墓吧
--- 朱法元 ---
·糾結的畸情
·南非遐思
·寶島情思
·啊,馬塞馬拉
·企鵝歸巢
  您當前的位置 : 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  江西散文網  >  文學評論
 
一幅浸染鄉愁的風情畫
江西散文網    2019-07-23 09:44

  作者:袁華

  大學睡在上鋪的兄弟楊勝云傳來新近付梓的《宜春話掌故》的電子版,“囑余作文以記之”。一則以喜,喜的是這次他出書不是縱論臺海、把脈天下的雄文巨著,而是回歸了中文系尋章摘句、正音葉韻、搜索枯腸的“老本行”;一則以奇,奇在他少年時即離開袁州,負笈洪城,成名于八閩,揚名于京華,應該滿口南腔北調,何得對宜春話仍熟稔于此?非熟稔,不得為此書呀。

  大學時,教授常說,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誠哉斯言,《宜春話掌故》就通過一個個俚語俚事,為我們生動展示了一幅宜春地區日常生活這一表層下隱藏的鄉土社會畫卷。這些俚語俚事如作者心底之泉,汩汨而出,自然而流暢,當非日夜夢魂所系不得有如此沛然之勢,如若大學當年半夜偷聽作者說夢話,必定是宜春話無疑。串珠成鏈,飲食、出行、習慣、禁忌、物產、人情,端的描繪出一幅浸染作者鄉愁的風情畫。如捂飯一篇,說起灶臺之格局、做飯之章法,作者慢條斯理,娓娓道來;忌諱與口彩一篇,更是老神在在,負鼓作場。正如作者所言:“在家鄉講方言有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通透感,有一種游刃有余的順暢感,有一種腳踩在稻田里的親切感。我這異鄉人看來,有心領神會的,如崽多餓死爺、油多不壞菜、人情是把鋸;有恍然大悟的,這些字原是如此長相:著(貝+侯)、斫柴、上晝;也有恨恨不己的,嘎嘎之謎終究未破……

  《宜春話掌故》非學術著作,語言自然不是精練、嚴謹的學術語言,然一口氣讀下來,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作者然寓雅于俗,把古典詩文、童謠諺語、俚曲笑話、小說段子等熔冶一爐,妙手烹鮮,如著(貝+侯)一篇,由《齊韻》《唐韻》這樣的古代音節表,到孔子“食色論”、張翰“西風鱸魚”、劉伶病酒、華督奪妻,純以學識為文,卻又生動耐讀;如調羹的釋義,百十來字,“掉了四個書袋”,其后又說起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烹調量度單位,古今中外,信手拈來,自來成趣。全書后半部,如《破筲箕對爛筅帚》《裸食子嫌飯餿》《毛蜱叮死牛》等篇,由論文而論世,針砭時弊,激濁揚清,頗有可觀之處。

  讀書罷,掩卷而思,既有對鄉土社會當年的一份遙想、一種遐思,也有如作者一般對方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漸消亡的警醒和不安。(《宜春話掌故》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楊勝云,江西宜春人,1996年畢業于南昌大學中文系。先后供職于新聞媒體、中央機關和智庫,出版兩部學術專著,撰寫數十份研究咨詢報告,參與策劃攝制十余部紀錄片和專題片。)

編輯:黎萍
來源:中國江西網
    相關新聞:
我來說兩句:
[ 網友留言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大江網立場 ] 昵稱:     
    請理性評論、文明發言,勿發布違法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們將不予發表或刪除可能引發法律糾紛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国产区综合另类亚洲欧美|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日本|精品日韩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