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平先生身兼公務員與詩人兩重身份。關于黃志平先生的詩,因為他首先是一個公務員而又身兼詩人的特質,因此,縱觀《逸韻留香》這本詩詞集。詩,以絕句為主;詞,以小令為主。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因為黃志平先生的這些詩詞都是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中吟詠出來的,他以這種短、平、快的形式,活潑地、及時地反映生活,在這里我僅簡略地說一下他的三個特點。
一、絕句的手法嫻熟自如
黃志平先生的這本書,時間跨度不大,很為集中,從2018年至今。在四個年頭以內,他寫了許多七言絕句,對絕句的表現手法嫻熟自如。一般人談起寫絕句,包括五絕和七絕,都會說“起承轉合”,這是寫絕句的一般方法,這恰好合乎絕句的四句。舉幾個例子,如王昌齡、王之煥、李白等他們在唐代都被稱為“絕句圣手”。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首先他起的是“秦明月漢時關”,接著“萬里長征人未還”,起承做的非常的好。因為七絕就是四句,想要表達什么,所以馬上就轉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他是希望我們的國家有一個像李廣一樣的將軍守衛祖國的邊關,使人民安居樂業,我們的國家像“金湯”那樣牢固。然后再對比一下王之煥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他每一句都按照起承轉合的手法去寫。特別是最后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把一個邊塞的將士們為守衛祖國邊疆的辛苦、保衛祖國的豪邁氣概都表現出來了。這個就是起承轉合的妙處。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起承轉合便恰合這四句。黃志平先生深諳此法,如書中第120頁:
驚蟄蔣巷農莊即景
驚雷蟄啟喚桃紅,綠柳黃鶯御暖風。
蝶舞蜂飛常不歇,一池春夢伴田翁。
“驚雷蟄啟喚桃紅”中的這個“喚”字非常重要,以驚雷喚起,就好像一個人把春天喚起來了。然后“綠柳黃鶯御暖風”里的“御”字也非常重要,這也是擬人的手法,把景色寫活了。然后一轉,蜂蝶成群結隊,最后一句以“一池春夢”去合,合到“開拓出農村農民為圓中國夢而勞作的豪邁氣概”。如果是單純的用起承轉合沒有合到新意境的話,那這首詩就是泛泛而談了,所以他的這個結不但是關合全篇,還要開拓新的意境,這就是七句的三昧。
另一方面,絕句的起承轉合不是機械的、一成不變的,它也有它的靈活性。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仔細讀一下,起承很明白,轉合就渾成于后兩句之中。
例如,黃志平先生34頁《參加滕王閣尋春詩會頒獎典禮有感》
詩友尋春匯聚昌,聆聽泰斗傳精良。
觀樓覽館飛思緒,落筆生花吐妙章。
由尋春齊聚南昌起,聆聽老師的講課承,而第三句第四句的觀樓覽館,落筆生花為轉合就互相涵蓋了。
二、視角獨特、目光犀利、觀點鮮明
64頁《驚嘆怒江峽谷》
怒江峽谷勢崩天,峭壁兇危上古傳。
兩岸不毛紅淚灑,問君濟世待何年?
起句便先聲奪人,氣勢雄渾,他的眼光異于常人,不僅看到峽谷的雄奇險絕,而且提出了一個獨到的觀點:用擬人化的詰問句,你什么時候能夠為世人造福呢!把詩提升到一個思想的新高度。再舉一例《江城子·決勝脫貧攻堅》詞的原文不在這里讀。首句將脫貧攻堅決勝的豐碩成果向百年建黨獻禮,形象生動、活潑,“海角天涯無處不通津”為全詞之精彩,將脫貧攻堅取得的成績用詩的語言具體化,既有獨到的眼光,又有鮮明的觀點。
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兄弟情深,如:24頁《賀志遠兄六十大壽》;
夫妻情深,戀愛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每年都會獻一首生日情詩;
熱愛生活,深情表現生活。如:218頁《早春》
二月春來柳發枝,陳根泛綠雨先知。
忽然一夜東風至,正是冰開弄暖時。
把春天來得早及其所帶來的喜悅從詩行中生動表現出來。
220頁《冬日偶得》
雨過云開竹色新,霜侵雪染稻香淳。
苦寒江月梅疏影,不覺枝頭已報春。
詩人觀察入微,雨過云開,竹色更顯蒼翠。梅花在月中雪里,更顯瘦硬高節。當然這首詩有點小瑕疵,既然是冬日,稻香淳有點不合時令,如果改為“更樟淳”就更好了。不僅看到了梅花,又感受到了冬天里樟樹的樟子發出的清香,這樣就比較符合道理了。
這隨手摘出來的絕句小令,都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惟有對生活的熱愛才能在尋常的事物中體察入微,寫出來的詩詞因小見大、別開新境。
黃志平先生正在詩詞的道路上勤奮耕耘、不斷進步,將來必然取得更好的成績。我用他的兩句詩:“苦寒江月梅疏影,不覺枝頭已報春”來結束我的發言。謝謝!